態度(平衡理論-一致性理論-認知失調論)【高等教育】



《態度(平衡理論-一致性理論-認知失調論)【高等教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態度(平衡理論-一致性理論-認知失調論)【高等教育】(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海德的平衡理論1958年,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變態度的“平衡理論”,又被稱為“P-O-X理論”,P與O各代表一個人,X是第三者或態度對象。平衡理論假定POX之間的平衡狀態是穩定的,排斥外界的影響,不平衡狀態是不穩定的,并會使個人產生心理上的緊張。這種緊張消除僅當他們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恢復平衡狀態時才竟其功。綜合言之,海德爾的平衡理論考慮的是一個人會在自己的認知架構內,組合彼此間對人和對物的態度。申言之,海德爾所感興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對他們與其它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看法簡介海德的平衡理論(Heiders Balance Theory),原則上與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
2、理論是相同的,但海德強調一個人對某一認知對象的態度,常常受他人對該對象態度的影響,即海德十分重視人際關系對態度的影響力。 示例例如:P為學生,X為爵士音樂,0為P所尊敬的師長。如果P喜歡爵士音樂,聽到0贊美爵士音樂,P0X模式中三者的關系皆為正號,P的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如果P喜歡爵士音樂,又聽到O批判爵士音樂,P0X模式中,三者的關系二正一負,這時P的認知體系呈現不平衡狀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體系發生變化。 用處平衡理論的用處在于使人們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則”來預計不平衡所產生的效應,使個體盡可能少地改變情感關系以恢復平衡結構。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簡練的語言來描述認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為
3、解釋態度改變的重要理論。 編輯本段海德的平衡理論的主要內容海德認為,人類普遍地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一旦人們在認識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諧性,就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的焦慮,從而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向平衡和和諧的方向轉化。顯然,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系,而不喜歡不平衡的關系。 平衡理論涉及到一個認知對象與二個態度對象之間的三角形關系。例如, 用符號P來表示認知的主體,用符號O與X表示二個態度對象。 O與X稱為處于一個單元中的二個對象。認知主體P對構成一體的兩對象O與X的評價是帶有情緒性的,喜惡、贊成與反對。 通常,認知主體對單元中兩對象的態度是趨向一致的,如喜歡某人,則對某人的工作也很贊賞;不喜歡某人,
4、則認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東西。 為此,當認知主體對一個單元內兩對象看法一致時,其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 當對兩對象有相反看法時, 就產生不平衡狀態。例如,喜歡某人,但對他的工作表現不能贊同。不平衡的結果會引起內心的不愉快和緊張。 消除不平衡狀態的辦法將是, 贊同他的工作表現,或不再喜歡此人,這就產生了態度轉變的問題。 現將上述的P-O-X的關系列成圖解形式,以符號“+”表示正的關系,以符號“-”表示負的關系,那么, 共有8種工,其中4種是平衡的結構,4種是不平衡的結構,如圖(P-O-X關系形式): 判斷三角關系是平衡的,還是不平衡的,其根據為: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的結構必
5、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 現舉例說明這種三角關系。 今有認知主體P(女青年),態度對象為O(男青年,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當清潔工)。 對此,可能存在三種情況: P對O與X皆持贊成態度,這是一種平衡狀態; P對O與X皆持不贊成態度,這也是一種平衡狀態; P對O持贊成態度,對X持不贊成態度,這就造成了不平衡狀態。 在第三種情況下,P要達到平衡的解決辦法為: P改變對O的看法,認為O很老實,肯干; P改變對X的看法,認為X(清潔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勸說O,不要去做清潔工。 由上可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結構中的各種變化,所以,態度可以憑借這種不平衡的關系而形成和改變。 海德的平衡理
6、論缺點海德平衡理論的缺點是過于簡單,只表示出關系的方向,卻沒有說明這種關系的程度。奧斯古德和坦南鮑姆(PTannenbaum)于1955年在擴展的海德的平衡理論中,提出了一致性理論,這種理論的主要特點是既注意了態度的方向,也注意了不同方向態度的強度。以一致性理論為基礎的預測比那些平衡理論作出的預測更加數量化。一致性理論一致性理論(Consistency Theory) 什么是一致性理論 一致性理論是探討與預測人在接受新信息后為保持內部一致性而調整原有態度的一種理論,其提出者為查爾斯埃杰頓奧斯古德和坦南包姆(C.E.Osgood & G.P.H.Tennenboum,1955)。這個理論認為,人
7、對周圍各種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評價而有相同或相異的態度。這些態度之間可以是互不相干而獨立的(比如,我敬佩我的老師和我喜歡打扮),但如果態度對象中的一方發出有關另一方的信息(如老師表示贊成或反對打扮),前者成為信息源,后者成為信息對象,兩者以及有關兩者的態度之間就有了關聯。如果人對兩件事都持有的態度(正向關系),而信息源發出的信息表明它和信息對象之間也存在肯定關系,兩者完全一致,人會感到愉快,就無需改變原態度;假如信息表明它們之間存在否定關系(如老師反對打扮,即負向關系),這時信息所表達的關系和人的原態度的情況存在不一致,人就會體驗到沖突、不安或不快。 為達到心理上的一致與和諧,人便會從內部產生動力
8、,驅使他去調整對兩件事的態度,或把對后者的肯定(我喜歡打扮)轉為否定(我不再喜歡打扮),或把對前者的肯定(我敬佩老師)轉為否定(我不再敬佩老師),或者不作方向上的改變而僅僅降低程度。同樣,人如果對兩件事持有不同的態度,肯定一個,否定另一個,而信息源發出的信息表明它們之間卻存在正向關系(如老師贊成打扮),這種不一致同樣也會使人感到不愉快。為在心理上達成一致,人的內部動力也會去促使原態度發生改變,或肯定后者,或否定前者。人在調整自己的態度過程是迅速完成的,自己并不明確意識到。這種調整的結果,不僅取決于三種變量因素(即個人對信息源的態度,個人對信息對象的態度,以及對信息源關于信息對象所作斷言的態度)
9、的方向(肯定或否定),而且也涉及它們的強度。 一致性理論假定,在調整中各個因素都可能發生變化,其變化的總量與其相對的強度成反比。因此在調整時,雖然各種評價都有所改變,但一般不會去改變評價最強的因素。比如,一個人是時裝迷,他僅僅道聽途說地知道新老師是個有學問的人,因而有點喜歡,現在聽到這個新老師反對打扮的評論,她可能不會改變對打扮的態度,而變得不大喜歡這位新老師。 一致性理論的變量一致性理論提出3個變量: (1)個人對信息源的態度; (2)個人對信息源所評價的概念的態度; (3)信息源對于這個概念的論斷性質。 一致性理論的應用 根據一致性理論的觀點,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持肯定評價,而廣告中受消費者尊
10、敬或喜歡的產品介紹人也持肯定評價,那么消費者與產品介紹人的態度是一致的。介紹人對產品的態度具有堅定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的作用;在另一種情況下,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持否定的態度,而受他喜歡的介紹人對產品的態度是肯定的。那么這種不一致會使消費者產生認知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消除認知緊張的方法有三種。第一,降低對介紹人的積極評價;第二,假設自己已不是真正討厭產品;第三,改變自己已有對產品的消極評價。其中后兩種方法對廣告宣傳是有利的。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一致性理論的核心,就是要利用信息源影響消費者。這一理論可以解釋現代廣告中存在大量明星代言人的現象,它同時說明,廣告主在廣告人物模特的使用上一定要慎重選擇
11、,盡量選用有威望、受人們尊敬、喜歡的人物。 對一致性理論的需求心理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爭論,人們是力求在生活的所有領域都保持邏輯的(心理的)致性,不追求不一致性理論和多樣性。這一爭論能幫助我們了解人們旅游的基本原因,以及他們所做決策的類型。 一致性理論理論家們所要傳達的基本信息是:人們幾乎總是尋求平衡、和諧、相同、沒有沖突安全檢查和可預見性,這些我們稱之為一致性理論。任何不一致都被視為心理上的不適。換名話說,不一致會產生心理緊張,就像口渴和饑餓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便會尋找可預見性和致性,以便減輕這種緊張。 按照一致性理論理論,人們在旅游時,只會游覽像迪斯尼世界、華盛頓市和黃石國家公園等,這
12、些相當著名的度假地點。去海外的旅游度者將去游覽英國、法國熱門的地點,以及西歐其他著名旅游點。驅車旅游假者可能只會驅車奔馳在主要的州際公路,并只會惠顧像Howard Johnsons和McDonalds這樣的連鎖店。而尋求一致性理論和可預見性的旅游者,將會惠顧提供標化住宿條件和服務的全國性連鎖旅館。這些知名的旅游地點、公路、飯店和住宿設施為旅游者提供了一致性理論。由于這一切都是可以預見的,旅游者外出旅游時,碰到不愉快經歷的風險是很小的。 很明顯,一致性理論的概念可以解釋一些環境中出現的情況。狄斯耐世界、華盛頓市、國立黃石國家公園和西歐國家,都是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連鎖飯館在離家外出的旅游者中是很
13、受歡迎的。大多數驅車旅游度假者通常選擇標準化的、有品牌的連鎖汽車旅館的住宿設施;而許多到海外旅游的人,則往往在他們所訪問的國家中尋找美國旅館。 總之,一致性理論理論認為,人們在期望在某一件事情出現的過程中,并不希望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佛洛伊德的論點是:人們行為的基本目的是減少由不一致必造成的那種心理緊張。如果人們面臨著不一致性理論的威脅,他們就會干方百計設法防止這種威脅成為事實。如果他們不幸真的遇到了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們就會很不舒服,并感到萬分焦慮。經歷了這種感受之后:他們以后就更加謹慎,防止再出現不一致性理論。例如,旅游者今后可能知道,要事先訂票、訂房或者到旅行社辦理委托,只乘坐有固
14、定班機的航空公司的飛機,或者再也不出去旅游了。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失調理論是由L.費斯廷格提出的闡釋人的態度變化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它是認知相符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其思想基礎源于格式塔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在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中最有影響的理論之一。是由費斯廷格提出的。是指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 認知失調理論是認知一致性理論的一種,它最早由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來的一種理論。在費斯廷格看來,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由于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比如你本來想幫助你的朋友,實際上卻幫了倒忙。費斯廷格認為,
15、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歡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與你有過節的另一個人。但有時候態度與行為也會出現不一致,如盡管你很不喜歡你的上司夸夸其談,但為了怕他報復你而恭維他。在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時候,常常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緊張。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以戒煙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煙癮,但當你的好朋友給你香煙的時候你又抽了一支煙,這時候你戒煙的態度和你抽煙的行為產生了矛盾,引起了認知失調。 我們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減少由于戒煙而引起的認知失調: 改變態度改變自己對戒煙的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我喜歡吸煙,我不想真正
16、戒掉)。 增加認知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吸煙讓我放松和保持體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改變認知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體型比擔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減少選擇感讓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壓力,我只能靠吸煙來緩解,別無他法)。 改變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沖突(我將再次戒煙,即使別人給也不再抽煙)。 編輯本段基本內容每個人的心理空間中包含多種多樣的認知因素。這些因素是人對外部世界和對自我的種種認識,包括觀念、信仰、價值觀、態度等許多方面,同時,也可以是
17、某種行為的表象或再現,甚至是對未來事件的期待。隨著人當前社會活動的內容不同,各種有關的認知因素會以各種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當前意識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有3種可能性,即協調、失調和不相關。協調和失調是針對認知因素之間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謂兩個認知因素相互失調是指這兩個因素之間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義上的矛盾。 認知失調理論研究當人具有相互失調的認知因素時的心理體驗的特點,以及在這種體驗作用下的心理活動變化。費斯廷格認為,相互失調的認知因素會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緊張,并產生不愉快體驗,他將其定義為失調感。例如,一個平日吸很多煙的人,讀了論證吸煙可能導致患肺癌的文章后,心理體驗是不愉快的。因為“
18、我平日吸許多煙”與“研究證明吸煙很可能引起肺癌”這兩個認知因素相互失調。失調感的程度依賴于兩個因素:一是兩個認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從個人角度看,兩個認知因素的重要性。給人帶來不愉快心理體驗的失調感可成為動機作用于人,使人努力減弱或消除它。采用的方法有4種:改變認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與另一個相協調;采取新的行動獲得協調;收集新的認知因素重新調整原來的認知系統;改變認知因素的重要性。費斯廷格提出,人在減弱或消除失調感的過程中,一般對自己的心理活動狀態缺乏明確的意識。 編輯本段相關的研究費斯廷格在提出認知失調理論的同時,也給出了實驗證據加以驗證。 不充分合理化實驗讓被試做 1小時枯燥無味的繞線工
19、作,在其離開工作室時,實驗者請他告訴在外面等候參加實驗的“被試”(其實是實驗助手)繞線工作很有趣,吸引人;為此,說謊的被試得到一筆酬金。然后實驗者再請他填寫一張問卷,以了解他對繞線工作的真實態度。結果發現,得報酬多的被試對繞線工作仍持有低的態度評價;得報酬少的被試提高了對繞線工作的評價,變得喜歡這個工作了。 費斯廷格的解釋是:當被試對別人說繞線工作很有趣時,心口不一致。他頭腦中有了兩個認知因素:“我本不喜歡繞線工作”和“我對別人說這話有趣”,兩者是相互失調的。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調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費斯廷格認為,得錢多的(20美元)被試會用這筆不小的酬金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認為自己之所
20、以對別人說繞線有趣是因為有明顯的外部好處,這樣說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帶來的失調感就削弱了??墒菍Φ缅X少的(1美元)被試來說,用這種理由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就較困難。由于失調感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他會再審視兩個相互矛盾的認知因素。其中第 2個是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個對自己內部態度的認識相對來說要較為容易改變。所以,被試便不自覺地提高了對繞線工作的態度評價。新的認知因素“我比較喜歡繞線工作”與“我對別人說繞線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協調了。結果,得報酬少的人比得報酬多的人更喜歡繞線工作。這種情況被稱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條件下因認知失調引起的態度改變。 決斷后效應人對幾個各有利弊的事物做出唯
21、一的選擇是個決斷過程。如果在決斷之前,每個事物的價值在決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則難于決斷其優劣;但在作出選擇之后,決策者對這些事物的態度評價就發生了改變。人對被他選中的事物更加偏愛,對未選中的事物易于采取貶低的態度。認知失調理論認為,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人內部解除失調感的過程。人作出選擇意味著他放棄了未被選擇事物的利處,接受了被選擇事物的弊處,對這一結果的認知與他自己對自身的評價(“我是個理智而能干的人”)之間所產生的矛盾造成人的失調感。為了消除它,他可以采取行動改變原來的選擇,但在很多情況下,所作選擇是難于改變的,于是,便采取重新評價各種事物的方式,收集新的信息緩解由于決策造成的失調感。這時,他更
22、多地意識到被選事物的優點和被拒絕事物的缺點,致使對兩種事物的評價在態度上就有了明顯的區別。 以削弱失調感增強信念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另一情形是,人為了某個目標作出種種努力,但后來發現結果與原來所期待的相差甚遠。當面對與期待不一致的結果時,有的人不能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卻堅持原來的看法。費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過一次現場調查研究:偶然的機會,他讀了報上一篇報道,說某個地區的宗教團體向人們宣布了上帝的意思,在一個特殊日子,人類生存的這個世界將被一場洪水徹底摧毀。費斯廷格隨后來到這個地區,觀察當地的人們為迎接這個特殊日子所做的種種準備活動。當這個日子到來時,世界并沒有毀滅。隨后他發現人們不但沒有改
23、變原來對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虔誠地敬仰、崇拜他,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之所以沒有被毀滅是因為他們積極的努力和熱情的迎接死亡的態度感動了上帝,使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人對某種目標懷著堅定的信念,并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終發現那個目標根本沒有實現,這會引起很強的失調感。消除這種由于徒勞的努力引起的失調感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已經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變原來的信念,也無法消除失調感:“我曾為某種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勞動”與“事實證明這種信念是不真實的”。這時,人只好尋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選擇是對已有的事實作少許讓步。比如說找些看上去還說得過去的理由為已存在的開脫,或是簡單地承認在這次活動中有些小的失誤,但總
24、的信念系統是正確的。在對事實作出小的讓步的基礎上,以更加堅定的方式信奉原來的信念,并更加努力地宣傳它和維護它,以此緩解人內心中懷有的失調感。費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調感的方式增強人的信念這種現象可以在歷史上的許多群眾運動中發現。 編輯本段引起的爭論認知失調理論在學科中也引起很多爭議。其中有兩種反對的觀點較有影響:一是以M.J.羅森伯格等人為代表的強化觀點;二是以D.J.比姆為首的自我知覺觀點。爭論主要圍繞著不充分合理化實驗展開的。持強化觀點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態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賞數量決定的。人喜愛一事物是因為該事物給他帶來較多的酬賞。人對沒有酬賞的事物自然不喜歡。這當中不存在失調感及其影響。他
25、們批評原來的實驗在方法上有問題,并且從強化原則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實驗,獲取有利強化原則的證據。自我知覺論的觀點是對認知失調理論的另一種批評,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實驗所獲得的結果,但不贊成用認知失調觀點所作的解釋。比姆指出,人評價自己對某事物的態度與他評價他人對該事物的態度的方式是一樣的,他作為觀察者,觀察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以推論出自己或他人對該事物的態度。他對別人說繞線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錢,這時他會從觀察者的角度評價自己對繞線的態度,既然在很少好處的條件下說了此話,則自己對繞線的態度是喜愛的。反之,若是在較多好處的條件下說繞線有趣,則是自己并不喜歡繞線,只是為得到好處。這種解釋也否定了失調
26、理論。 反對意見和相應的實驗證據引起了支持認知失調理論的心理學家對失調理論本身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支持失調理論的實驗證據,并且從理論上探討了認知失調理論適用的領域和場合。由爭論引起的各種研究對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突出作用是,它們極大地促進了研究方法的發展和改善。反復的爭論和探索終于使心理學家認識到,人的社會心理活動是極為復雜的現象,每一種理論都是對這種復雜性的探索,它們作為人的問題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謬誤之處。在此處適用的觀點在彼處不一定適用,但它們相互之間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們對人的問題的理解依賴于當時現象的特點和存在的條件。認知失調理論探討人對自身活動的認識與外界事物
27、發生過程之間的聯系,強調人的行為對態度轉變或持續的先行作用,這在理論上是對心理學科的一項貢獻。在此之前,人們強調的是態度先于行為,有什么樣的態度就有什么樣的行動。但認知失調理論提醒人們注意另一方面的情況。人的行為也可以是態度改變或更加堅定的先行條件,已做出的行為引起人的內部失調感,從而發生態度的改變。這一看法對人的社會生活實踐也有指導意義。 認知失調理論自身的弊端是,在語言表達上不夠明確,特別是關于認知“失調”這一重要概念,始終沒能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說:兩個認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這給進一步嚴格的科學研究帶來困難。在有關的實驗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觀察的指標定義被試內部產生的認知失調感,只能假定或推測它的存在。在學科中一個好的理論不僅應能正確反映事物的規律性,而且應包含良好的證明手段,認知失調理論在后一點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來,人們對認知失調理論的討論轉向新的方面。其中較為引起重視的課題有兩個:一是認知失調現象與人格的自我評價之間的聯系,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認知失調感的發生通常伴隨著人的自我形象的損害;二是認知失調感作為一種負性的情緒,它的發生伴隨著何種特有的生理喚醒狀態9教輔工具b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DOC
最新PPT
最新RAR
- 法蘭盤1加工工藝及鏜孔夾具設計【4張CAD圖紙+畢業論文+工藝卡】
- 轉子系統摩擦磨損實驗臺設計圖紙8張
- 汽車鈑金修復夾具裝配圖
- 梳子注塑模具CAD裝配圖
- 操縱桿支架鉆孔夾具CAD裝配圖
- 履帶式推土機SolidWorks三維圖
- 基于單片機控制的智能窗簾系統SolidWorks三維圖
- 單邊輥自動送料裝置CAD裝配圖
- 大型圓柱形容器的旋轉支承裝置結構設計【9張CAD圖紙+畢業論文+SolidWorks三維圖】
- 頸部康復拉伸機CAD裝配圖
- 路錐自動裝車裝置CAD裝配圖
- 汽車變速箱鏜孔組合機床多軸箱CAD裝配圖
- 減震沖壓件模具CAD裝配圖
- 輪足復合式機器人的設計與研究【10張CAD圖紙+SolidWorks三維圖+開題報告+任務書】
- 垂直升降類立體停車庫提升裝置設計【10張CAD圖紙+畢業論文】